近期,我院急诊科与重症监护室连续收治了3例因食用家人自行采摘的野蘑菇导致的严重食物中毒患者。经诊断,均为毒蘑菇引起的急性肝衰竭,病情危重,救治困难。这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,切勿自行采食野生蘑菇!
许多人热衷于采摘野生蘑菇,享受“山珍”的鲜美。然而,这份“舌尖上的诱惑”背后,却隐藏着致命的风险。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多起食用毒蘑菇中毒事件,其中北方地区也有其特有的高风险毒菇种类。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,病情凶险,死亡率高,且没有特效解毒剂。有些人认为凭经验可以辨别无毒蘑菇,或认为毒蘑菇只生长在南方。这是导致北方绝大多数中毒事件的根本原因。
一、为何不能凭经验采摘野生蘑菇?
1. 形态相似性极高:很多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在外观上极其相似,非专业真菌分类学家极易混淆。所谓的“民间鉴别方法”(如颜色是否鲜艳、是否有虫蛀、与银器同煮是否变黑等)均毫无科学依据,完全不可信。
2. 地域差异性强:同一种蘑菇,在不同地区、不同生长阶段,其形态可能发生变化。在A地安全的蘑菇,在B地的变种可能就有毒。
3. 毒素复杂多变:蘑菇毒素种类繁多,且一种毒蘑菇可能含有多种毒素,中毒表现复杂。
展开剩余85%因此,最安全的原则只有一个:不采摘、不购买、不食用任何来路不明和不认识的野生蘑菇。
二、北方常见剧毒蘑菇种类及其危害
北方地区(如东北、华北、西北)常见的剧毒蘑菇主要有以下几类,其毒素和作用机制各不相同。
1.鹅膏属——蘑菇界的“毒王”
鹅膏属是导致绝大多数中毒死亡事件的元凶。含鹅膏毒肽,冷冻、干制以及煎炒煮炖等加工都不能消除其毒性。它们通常具有“戴帽、穿裙、穿鞋”(菌盖、菌环、菌托)的典型特征。
(1)致命白毒伞
形态:通体白色,菌盖中央略带黄褐色,菌柄有菌环和膨大的菌托。
危害:含有剧毒的鹅膏毒肽。50克鲜菇即可致死一个成年人,死亡率极高。
分布:多见于东北地区的柞树林等阔叶林中。
(2)黄盖鹅膏
形态:菌盖黄色至黄褐色,同样具有菌环和菌托。
危害:同样含有鹅膏毒肽,毒性极强。
(3)灰花纹鹅膏
形态:菌盖灰色,有深色纤丝状花纹。
危害:是我国南方中毒的主要元凶,但在北方部分地区也有分布,毒性猛烈。
2.环柄菇属——极具迷惑性的剧毒蘑菇代表
(1)肉褐鳞环柄菇
形态:表面白色或乳白色,其上密布同心环状排列的褐色或红褐色鳞片,中心部位鳞片密集且颜色最深。
危害:与致命鹅膏“死亡帽”的毒素相同,含有剧毒的鹅膏毒肽。外观朴实,与某些可食用的环柄菇或小蘑菇非常相似,极易被误采食用。近期我院毒蘑菇中毒案例,均为食用该菌引起。
分布: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南地区。
鹅膏毒肽的危害机制:它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核,抑制RNA聚合酶,导致细胞坏死,引发严重的肝损伤甚至急性肝衰竭。其可怕之处在于有一个“假愈期”,极易贻误治疗。
3. 丝盖伞属/杯伞属——神经精神型毒素的代表
(1)裂丝盖伞
形态:菌盖呈圆锥形,颜色多为黄褐色,表面有放射状纤维丝,菌柄细长。
危害:含有毒蝇碱等神经毒素。
分布:在北方草原、林地常见,常被误认为可食用的“小白蘑”。
神经毒素的危害机制:毒蝇碱能兴奋副交感神经,引起出汗、流泪、流涎、瞳孔缩小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、昏迷。
4. 盔孢伞属——肝肾损伤型的另一杀手
(1)秋生盔孢伞
形态:小型棕色蘑菇,菌柄细长,常成簇生长在腐木上。
危害:含有与鹅膏菌相同的鹅膏毒肽,毒性同样剧烈。因其形态不起眼,常被忽视或误认。
分布:北方秋季在朽木上常见。
5. 鹿花菌——溶血型毒素的携带者
(1)鹿花菌
形态:菌盖呈不规则的大脑状,红褐色至棕色,非常独特。
危害:含有鹿花菌素,在体内水解为甲基肼,这是一种强溶血毒素和神经毒素,可导致红细胞破裂,引起溶血性贫血、肝肾损伤和神经症状。
注意:在某些地区(如东欧)有经特殊处理后食用的传统,但处理不当风险极高,强烈不建议尝试。
三、中毒的临床特点与分期
误食毒蘑菇后,中毒症状的出现时间、表现各不相同,这是判断中毒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关键。
1. 急性肝损伤型(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)
潜伏期:较长,一般为6~12小时,甚至更长。
病程四阶段:
胃肠炎期:潜伏期后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剧烈腹泻,容易被认为是普通肠胃炎。
假愈期:这是最危险、最迷惑人的阶段。在呕吐腹泻后1~2天,症状明显缓解,患者常误以为好转而放松警惕。但此时毒素正在悄悄地严重破坏肝脏。
内脏损害期:假愈期后,病情急剧恶化,出现黄疸、肝区疼痛、肝功能异常、转氨酶急剧升高,导致肝性脑病、出血倾向,最终发展为急性肝衰竭、多器官衰竭。
恢复期:少数重症患者经积极治疗(如肝移植)可存活,并进入漫长的恢复期。
2. 神经精神型(丝盖伞、毒蝇鹅膏等中毒)
潜伏期:短,通常10分钟至2小时。
症状:除流涎、出汗、流泪、瞳孔缩小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外,还可能伴有幻觉、狂躁、谵妄、抑郁等精神症状。
3. 胃肠炎型(多种毒蘑菇均可引起)
潜伏期:短,10分钟至2小时。
症状:剧烈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。虽然症状看似猛烈,但通常对症治疗后好转较快,预后良好。但需注意,含鹅膏毒肽的菌中毒初期也表现为胃肠炎,必须高度警惕!
4. 溶血型(鹿花菌中毒)
潜伏期:较长,一般6~12小时。
症状:在胃肠炎症状之后,出现血红蛋白尿(酱油色尿)、黄疸、贫血、肝脾肿大等溶血表现。
四、发生中毒后如何紧急处置?
时间就是生命!一旦怀疑蘑菇中毒,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:
1. 立即呼叫120:这是最重要的一步!不要自行驾车去医院,以免途中病情恶化。准确告知医生吃了蘑菇,并尽可能描述蘑菇形态或留下样本。
2. 催吐与洗胃: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或刚进食不久(1~2小时内)且神志清醒的情况下,可尝试用手指刺激咽部催吐。但已昏迷或出现抽搐、呕吐反射减弱的患者严禁催吐,以防窒息。
3. 保留样本:将吃剩的蘑菇、呕吐物或粪便样本用干净袋子装好,一并带给医生。这是鉴定毒蘑菇种类、进行针对性治疗的最关键证据。
4. 补充水分:在呕吐不严重的情况下,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,防止脱水。但不要强行灌饮。
5. 对症支持,等待救援: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,让昏迷者侧卧,防止呕吐物吸入。注意保暖。
到达医院后: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残留蘑菇样本进行诊断。治疗以清除毒物(洗胃、导泻、活性炭吸附)、对症支持和器官保护为主。对于鹅膏毒肽中毒,早期使用水飞蓟宾、青霉素G和N-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有一定疗效。重症肝衰竭患者需考虑血液净化甚至肝移植。
美味诚可贵,生命价更高!请不要让一时的侥幸,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。请务必转告给您的家人和朋友,尤其是喜欢户外活动的长辈!
妇幼健康科普
供稿:急诊科
编辑:齐媛
审核:柴文军
文:急诊科 刘晋丽
图:宣传部 杨晟
转载请注明出处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